踝關節


踝關節(ankle joint),由脛骨、腓骨下端的關節面與距骨滑車構成,故又名距骨小腿關節。脛骨的下關節面及內、外踝關節面共同作成的「冂」形的關節窩,容納距骨滑車(關節頭),由於滑車關節面前寬後窄,當足背屈時,較寬的前部進入窩內,關節穩定;但在跖屈時,如走下坡路時滑車較窄的後部進入窩內,踝關節鬆動且能作側方運動,此時踝關節容易發生扭傷,其中以內翻損傷最多見,因為外踝比內踝長而低,可阻止距骨過度外翻。  
(踝關節屬滑車關節,可沿通過橫貫距骨體的冠狀軸做背屈及跖屈運動。足尖向上,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小於90°叫背屈,反之,足尖向下,足與小腿間的角度大於直角叫做跖屈。在跖屈時,足可做一定範圍的側方運動。)


關節囊前後較薄,兩側較厚,並有韌帶加強。

內踝的韌帶

脛側副韌帶為一強韌的三角形韌帶,又名三角韌帶,位於關節的內側,是唯一穩定內側踝關節的韌帶組織,分為淺層和深層。除了提供脛距關節的穩定度外,也負責將力量從脛骨傳到跗骨。它將脛骨固定在距骨上,限制距骨的外翻、往前外側或是向外轉。
起自內踝,呈扇形向下止於距、跟、舟三骨。由於附著部不同,由後向前可分為四部:距脛後韌帶(tibiotalar ligament)、跟脛韌帶(tibiocalcaneal ligament)、脛舟韌帶(tibionavicular ligament)和位於其內側的距脛前韌帶。三角韌帶主要限制足的背屈,前部纖維則限制足的跖屈。


淺層韌帶

脛舟韌帶(tibionavicular ligament)
脛跟韌帶(tibiocalcaneal ligament)
後側脛距韌帶(posteriortibiotalar ligament)

深層韌帶


對於踝關節穩定度有很大的影響
深層後脛距韌帶(deepposteriortibiotalar ligament)
深層前脛距韌帶(deepanteriortibiotalar ligament)

踝關節內側較外側強壯,若內側踝關節容易受傷,可能導致內外髁骨折,但內側韌帶不一定會受傷。




踝的韌帶

腓側副韌帶位於關節的外側,由從前往後排列有距腓前、跟腓、距腓後三條獨立的韌帶組成,連結於外踝與距、跟骨之間。距腓後韌帶可防止小腿骨向前脫位。當足過度跖屈內翻時,易損傷距腓前韌帶及跟腓韌帶。


踝關節扭傷是最常見的運動傷害,尤其是外踝部份。受傷則主要是韌帶拉傷。維持外踝穩定度的韌帶有四條:

(1) 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腳在蹠屈時,抵擋扭力和內翻的力量。因受傷機轉的原因,這韌帶是踝部最弱的一部份,所以最常扭傷。從生物力學的研究上也證實ATF同時也是當踝關節在內翻(inversion)、底屈(plantar flexion)、內轉(internal rotation)時最容易受傷的構造。
(2) 距腓後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PTF)
限制距骨過度向後的動作,是最為強壯的部分,所以不常受傷。若這條有受傷,通常都是嚴重扭傷,其他韌帶也會受傷。
(3) 前下距腓韌帶(antero-inf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ITF)
(4) 跟腓韌帶(calcaneofibular ligament;CFL)
足在背屈時,抵擋扭力和內翻的力量。CFL對任何角度位置的踝部穩定性都有相當的貢獻。CFL受傷機轉主要是來自過度踝關節背屈(dorsiflexion)或過度的內翻(severe inversion)。踝部扭傷(ankle sprain)而致外側韌帶傷害(lateral ligament injury)常合併有關節軟骨(articular cartilage)的破壞,未來可能發生踝關節的退化性變化而導致受傷後退化性關節炎。
腳踝扭傷是常見的肌肉骨骼及運動傷害,它佔了四分之一的肌肉骨骼外傷,和百分之四十的運動外傷。將近一半的人還有些微症狀存在,其中百分之二十的人還有長期腳踝不穩定的困擾。
這些人常再次扭傷腳及踝關節有不穩定的感覺,稱為功能性腳踝不穩定(Funca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韌帶壓力測試

前拉測試(anterior drawer test):

在矢狀切面下,將在脛骨下的距骨往前拉,測試前距腓韌帶的完整性。

受測者以躺姿或者坐姿下,彎曲膝蓋將小腿後側肌群放鬆,避免在測試過程中抵抗施測者


施測者一手固定遠端的脛骨和腓骨,另一手在跟骨,保持踝關節在正中姿勢,或是蹠屈20度。一手將跟骨向前拉,另一手將遠端的脛骨和腓骨向後推

兩腳都要測試,用以比較差異
受傷側的距骨向前移動過度,表示測試發現異常,若向前移動超過4­5公釐,受傷側的前距腓韌帶可能斷裂。

距骨傾斜測試(talartilt test):內翻測試以檢視跟腓韌帶

受測者以躺姿或坐姿下膝蓋完全伸直施測者一手固定遠端小腿,一手抓住腳跟,將腳踝保持在正中姿勢腳跟相對於脛骨在內翻的姿勢,須將跟骨和距骨一起移動,避免距下關節產生太多的動作 ­有疼痛或者是撞擊的感覺,表示測試發現異常 。

相較於好側,若有超過5度以上的內翻,或者感覺不到關節終感覺(endfeel),有可能是韌帶完全斷裂

外翻測試(eversion test):測試三角韌帶,也稱為外翻傾斜測試 。

受測者的姿勢和內翻測試相似施測者將腳跟外翻及外展,並固定遠端脛骨相較於健側,受傷側若有呈現過度鬆弛或者是疼痛,表示測試出異常像海綿或者是感覺不到關節終感覺,
有可能是關節完全斷裂。

前拉測試的敏感性(sensitivity)

目前相關資料顯示為32­-80%,特異性(specificity)為80%受傷後五天測試出異常,比受傷後兩天內測出異常還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研究指出

內翻距骨傾斜測試具有52%的敏感性
在急性受傷的情況下,外翻測試可能較不具臨床意義,但受傷後五天施測準確性提高,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6%和84% 。

足弓

正常足弓,下肢排列會在正確的位置上,髖關節、膝蓋、踝關節會排列在一直線上(上圖第一例),但足弓過低或沒有足弓(上圖第三例),則重心會偏向身體內側,足部會變成旋前(Pronation) 。若足弓過高(上圖第二例),則身體重心會偏向外側;腳會變成旋後(Supination) 。


腳的旋前(Pronation)動作,包含了三個活動面的複合動作

1在水平面上:外翻 Eversion
2.在額狀面上:外展 Abduction
3.在矢狀面上:背屈 Dorsi Flexion

過度旋前(Pronation)會造成功能性的長短腳,使拇指外翻,甚至坐骨神經痛。(主動肌:脛前肌、腓外側肌)




腳的旋後(Supination)動作,包含了三個活動面的複合動作

1在水平面上:內翻 Inversion
2.在額狀面上:內收 Adduction
3.在矢狀面上:蹠屈 Planter Flexion

旋後(Supination)會使踝關節不穩定,無法吸收地面的反作用力。(主動肌:腓腸肌、比目魚肌、脛後肌)

Most Pop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