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一名優秀的瑜珈練習者?那先記住這些代表性體表標誌吧!
骨性體表標誌
在活體體表上用肉眼可以觀察或用手可以觸摸到的骨性突起和凹陷,均稱為骨性體表標誌。應用這些體表標誌,可以幫助確定血管和神經的走行,以及器官的位置,對臨床檢查、治療具有與實用意義。

劍突:在胸骨體的下方兩肋弓的夾角處,有一個三角形的凹陷,於此處可摸到劍突。
肋弓:由劍突向外下方可摸到。
肋弓是肝、膽囊、脾觸診的標誌,也是胸腹部的表面分界。
劍突與肋弓的交角稱劍肋角,左側的劍肋角常作為心包穿刺的進針部位。

第七頸椎棘突
上肢自然下垂時,上角對第2肋,下角對第7肋或平第7肋間隙。


1.Radial styloid橈骨莖突
2.Scaphoid 舟狀骨
3.Trapezium 菱形骨
4.First metacarpal 第一掌骨
恥骨結節:為恥骨聯合外上方的骨性隆起。
總結一下胸腹部的骨性標誌:
鎖骨 喙突
頸靜脈切跡
胸骨角 劍突 肋弓
髂前上棘 恥骨聯合上緣 恥骨結節
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都在膝關節兩側皮下。
髕骨:在膝關節前麵皮下。
脛骨粗隆:為脛骨內、外側髁前下方的骨性隆起,向下續於脛骨前緣。
脛骨內側面:位於皮下,向下可延至內踝。
腓骨頭:位於脛骨外側髁的後外方,與脛骨粗隆處於同一水平線上。
在活體體表上用肉眼可以觀察或用手可以觸摸到的骨性突起和凹陷,均稱為骨性體表標誌。應用這些體表標誌,可以幫助確定血管和神經的走行,以及器官的位置,對臨床檢查、治療具有與實用意義。


頭頸部骨性標誌
枕外隆凸:為頭後正中線處的骨性隆起。
乳突:為耳郭后方的骨性突起。
枕外隆凸:為頭後正中線處的骨性隆起。
乳突:為耳郭后方的骨性突起。
顴弓:位於耳前方的骨性弓。
眶上緣、眶下緣:為眶口上、下的骨性邊界。
眶上切跡:位於眶上緣內、中1/3 交界處。
眉弓:為眶上緣上方的橫行隆起。
下頜頭:位於耳郭前方,張口閉口運動,可發現下頜頭在移動著。
下頜角:為下頜體下緣的後端。
眶上緣、眶下緣:為眶口上、下的骨性邊界。
眶上切跡:位於眶上緣內、中1/3 交界處。
眉弓:為眶上緣上方的橫行隆起。
下頜頭:位於耳郭前方,張口閉口運動,可發現下頜頭在移動著。
下頜角:為下頜體下緣的後端。
舌骨:在頸前部正中,甲狀軟骨的上方。
枕外隆突 乳突 顴弓
眶上緣 眶下緣 眶上切跡
眉弓 下頜頭 下頜角
枕外隆突 乳突 顴弓
眶上緣 眶下緣 眶上切跡
眉弓 下頜頭 下頜角
維納斯淺窩
位於後背臀裂上方左右側,呈矢狀面對稱的淺窩,可見於部分人群。下方為骶髂關節,為骶骨和髂骨的交界處。
脊椎的最低處
為髂後上棘的位置所在。
位於後背臀裂上方左右側,呈矢狀面對稱的淺窩,可見於部分人群。下方為骶髂關節,為骶骨和髂骨的交界處。
脊椎的最低處
為髂後上棘的位置所在。
胸腹部的骨性標誌
斜方肌
為後背的三角形肌肉
三角肌
腋神經支配
如果肩關節脫位,神經可能受壓,可引起三角肌的萎縮。
聽診三角(Triangle of auscultation)
在斜方肌下緣和背闊肌之間:此處肌肉較薄,能夠較為清楚的聽到肺部呼吸音
岡上肌
在肩胛岡上方,與三角肌一起組成肩關節外展的主要肌肉
三角肌
腋神經支配
如果肩關節脫位,神經可能受壓,可引起三角肌的萎縮。
聽診三角(Triangle of auscultation)
在斜方肌下緣和背闊肌之間:此處肌肉較薄,能夠較為清楚的聽到肺部呼吸音
岡上肌
在肩胛岡上方,與三角肌一起組成肩關節外展的主要肌肉
喙突
肩胛骨上方前緣的鉤狀突起,指向身體外側,連同肩峰,起到穩定肩關節的作用。可以在三角肌和胸大肌之間的肌間溝觸摸到該結構。
在鎖骨外、中1/3交界處的下方一橫指處(鎖骨外側1/4和內側3/4交界處的下方1cm),向後深按即能觸及。
在鎖骨外、中1/3交界處的下方一橫指處(鎖骨外側1/4和內側3/4交界處的下方1cm),向後深按即能觸及。
劍突:在胸骨體的下方兩肋弓的夾角處,有一個三角形的凹陷,於此處可摸到劍突。
肋弓:由劍突向外下方可摸到。
肋弓是肝、膽囊、脾觸診的標誌,也是胸腹部的表面分界。
劍突與肋弓的交角稱劍肋角,左側的劍肋角常作為心包穿刺的進針部位。



肩胛骨內側緣緊貼胸腔,如果未能緊貼,則就是常見的翼狀肩胛,常見於前鋸肌萎縮。
掌骨
第一腕掌關節(Carpometacarpal,CMC):手部最重要關節,大拇指運動關節,占到手部50%的運動,包括外展,內收,屈,伸,以及對掌
Anatomical Snuff Box的骨組成:
1.Radial styloid橈骨莖突
2.Scaphoid 舟狀骨
3.Trapezium 菱形骨
4.First metacarpal 第一掌骨
下肢的骨性標誌
恥骨結節:為恥骨聯合外上方的骨性隆起。
總結一下胸腹部的骨性標誌:
鎖骨 喙突
頸靜脈切跡
胸骨角 劍突 肋弓
髂前上棘 恥骨聯合上緣 恥骨結節
髂嵴:位於皮下,其最高點約平第4腰椎棘突。

髂後上棘:為髂嵴的後端,瘦人為一骨性突起,皮下脂肪較多者則為一皮膚凹陷,平第2骶椎棘突。

髂後上棘:為髂嵴的後端,瘦人為一骨性突起,皮下脂肪較多者則為一皮膚凹陷,平第2骶椎棘突。
重要的骨盆結構
髂前上棘(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 ASIS)
股骨大轉子(Greater trochanter)
恥骨結節(Pubic Tubercle )
恥骨聯合(symphysis pubis)
恥骨棘(pubic crest,恥骨聯合和恥骨結節之間的結構)
股骨大轉子(Greater trochanter)
恥骨結節(Pubic Tubercle )
恥骨聯合(symphysis pubis)
恥骨棘(pubic crest,恥骨聯合和恥骨結節之間的結構)
腰椎穿刺圖示,在L4上下之間進針。
Bryant三角:在ASIS劃一水平線,在大轉子劃一垂直線,兩者的距離應大於5cm,如果小於5cm,可能出現股骨頸部的病理變化(例如骨折)
臀部的肌肉內注射:通常在外上象限,避免在內側象限注射,可能傷及坐骨神經。
髕骨:在膝關節前麵皮下。
脛骨粗隆:為脛骨內、外側髁前下方的骨性隆起,向下續於脛骨前緣。
脛骨內側面:位於皮下,向下可延至內踝。
腓骨頭:位於脛骨外側髁的後外方,與脛骨粗隆處於同一水平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