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中國瑜珈”嗎?中國導引和印度瑜珈是同樣的東西嗎?

 是的,國外在玩一種很新的東西,叫做“中國瑜珈Chinese Yoga”。從歐美書店和網路搜尋告訴我們,有“中國瑜珈”這樣的東西。但當它出現在貨架或搜索結果頁面時,“中國瑜珈”更像是一種包裝出來的的產物,它的市場營銷面大於歷史事實。那麼,到底“中國瑜珈”是什麼東西呢?

※中國瑜珈是歐美重新命名的氣功

氣功,一種中國式的治療實踐,包括調節呼吸與緩慢運動相結合或伸展,有時是靜態姿勢。大部分氣功在中國和當今世界是在 50 年代和 80 年代之間設計的,發展成現在的氣功樣貌甚至有歐美所謂的“中國瑜珈”。但氣功是根植於早期的傳統,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第1個世紀。這些同樣以呼吸為中心的古老練習,伸展和姿勢,主要屬於導引的範疇,或引導和拉伸。

※中國導引最早起源於《莊子》

中國在治療性伸展運動、體操和健美操(統稱為導引)方面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 世紀。事實上,第一次提到導引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 世紀晚期的道家經典《莊子》。

《莊子·刻意》裡面說:「吹眗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它主要被描述為一種調節呼吸的組合有延伸:吹氣和呼吸,呼氣和鼓舞,呼出舊的和吸入新的[呼吸]; 像一隻熊掛在樹或鳥伸長它的脖子,為了長壽,僅此而已。春秋戰國時期,導引術獲得長足的發展,出現了「熊經」、「鳥伸」等術勢。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導引圖》的40多種姿勢,便是先秦導引術的總結。

圖:公元前 2 世紀複製品中的四十四種導引姿勢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墓出土

導引發展至此可歸納出四個特徵,這四個特徵基本保持不變,並且在隨後的兩千年中始終如一。它特別強調以下四點:

  1. 呼吸技巧。
  2. 伸展和姿勢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伸展運動和姿勢的靈感一般來自於野獸和生物。
  3. 動物象徵主義是導引的另一個反復出現的特徵。
  4. 對長壽和健康的關注為導引提供了治療維度的引導和拉伸。 

公元 610 年,是關於引導和拉伸的最完整的現存中世紀資源。詳盡的疾病分類學匯總了大約兩百種導引姿勢,它豐富引用了前幾個世紀的醫學資料。

到了七世紀,中國的導引實踐已經享有盛名,並且跨越多個活動領域的傳統,包括宗教、當地習俗、和醫學。 它還表現出穩定的特徵(呼吸、伸展、動物象徵意義、治療目的或功能)以及跨越不同的時間段和來源,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2 世紀。在任何持續的和與印度進行有意義的接觸中,佛教也許是最重要的媒介,在第1世紀期間東亞和南亞之間的交流,到了第3世紀末或第4世紀,佛教乃至印度的思想和實踐開始大量地影響到中國的文化。

※唐代的道教標註了對印度的指向

正是在這種悠久而著名的本土的道教和印度傳統的背景下,唐代有些文本開始指向印度引導和伸展姿勢的來源。這些對“天竺國”的提及引起了這一假設,這些練習實際上可能構成了早期瑜珈的中國化版本,並且隨後被馴化並融入中國的宗教或醫療系統。

◎孫思邈的天竺按摩法

指向印度起源的兩個導引文本中,第一個是“天竺按摩法”選自《備急千金要方》,編於公元 652 年左右。 其編譯者孫思邈,唐朝京兆華原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孫思邈將“天竺按摩法”這套十八式介紹為一種來自天竺王國的“推拿”。從本質上,十八式開頭的註解表明它們根據孫思邈所說,是起源於印度的。


讓我們看一下這十八式是什麼形式的練習:

  1. 雙手合十,轉身扭動,如洗身手。
  2. 兩隻[伸出的]手淺扣在一起,轉動它們回到你的胸部。
  3. 雙手併攏,共同按摩[小腿]在左側和右側 一樣。
  4. 雙手左右拉五弓[雙方] 相似。
  5. 雙手用力按摩腿部,逐漸轉動身體。
  6. 握拳向前擊打,左右手相同。
  7. 握拳[向外]擺動。 它以這種方式打開胸部。用左右 [手] 做同樣的事情。
  8. 如摩石之法,以左手和右手 一樣。 
  9. 用手敲擊上背部的另一側,在左邊和右邊 一樣。
  10. 雙手壓地,收縮身體曲線脊柱,然後向上伸展三遍。
  11. 雙手抱頭,向上方轉動[肘部]的腿。 因此,它拉伸了側翼。
  12. 從坐姿開始,彎曲身體並像推力一樣傾斜把山放在一邊。 用左右做這個一樣。
  13. 從坐姿開始,然後雙腳伸展,抬起一隻腳,吸入空氣並再次伸出。 用左和右做這個[腳] 一樣。
  14. 雙手撐地[同時跪著],回頭看[向一側]。 這就是老虎凝視的方法。在左邊和右邊一樣。
  15. 站立,向後彎曲 [向下] 將雙手放在地上,然後上升三次。
  16. 雙手緊握,足掌內掌[並延伸]。 用左右[腳]做同樣的事情。
  17. 站立,一隻腳在空中來回擺動。 做這個左右 [腳] 一樣。
  18. 從坐姿開始,伸出雙腳並用另一隻手連接並鉤住伸出的腳。 將另一隻手放在膝蓋 [上同一條腿]並向下壓。 在左側和右側做同樣的事情。以上十八式,能順其者也。

即使老人,一個月後,百諸病皆除而行於超速駿馬的程度。 他們將享受無窮無盡的好處。 他們的歲月會延長,他們的命運也會延長。 他們會恢復食慾,他們的眼睛會變亮,他們的身體會變亮,再也不會覺得很累。

乍看之下,孫思邈所說的動作很符合與土生土長的中國傳統首次記載於公元前 186 年的伸展運動,他們的基調和格式完全符合中國導引。 然而,這些姿勢被標記為印度式。確實,在孫思邈編纂他的著作時,佛教正處於中國之巔。 在唐朝時期,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統治者到以下的精英和平民支持,神職人員達到了財富的頂峰。

◎王仲丘的婆羅門導引法

指向印度起源的兩個導引文本中,第二個是王仲丘在《攝生纂錄方》標記十二導引為“婆羅門導引法”。以下是整篇的記錄:

  1. 龍引:以兩手向上拓,兼似挽弓勢,右左同。又叉手相捉頭上過。
  2. 龜引:峻坐,兩足如八字,以手拓膝,行搖動,又左顧右顧。
  3. 麟盤:側臥,屈手承頭,將近床腳,屈向上,傍髀展上,腳向前拗。左右同。
  4. 虎視:兩手據床,拔身向背後視。左右同。
  5. 鶴舉:起立,徐徐返拗引頸,左右挽。
  6. 鸞趨:起立,以腳徐徐前踏,又握固,以手前後策。
  7. 鴛翔:以手向背上相捉,低身,徐徐宛轉。
  8. 熊奮:迅以兩手相叉,翻覆向胸臆,抱膝頭上,宛轉。
  9. 寒松空雪:大坐,手據膝,漸低頭,左右搖動,徐徐迴轉。
  10. 冬柏凌風:兩手據床,或低或舉,左右引,細拔迴旋。
  11. 仙人排天:大坐,斜身偏倚,兩手據床,如排天。左右同。
  12. 鳳凰鼓翅:兩手交捶膊井連臂,返捶背上連腰腳,各三數度。為之細拔迴旋,但取使快為上,不得過度,更至疲頓。

即使一眼看去,這十二套功法也不同於來自孫思邈。 雖然有類似的動作,甚至可能有些重疊。但是這些似乎構成了一個單獨的一系列練習,或者至多是對同一核心的完全不同的解釋。遺憾的是,關於編撰者王仲丘幾乎無人知曉。收集的記錄太少,所以我們不能從他那裡尋找有關與印度可能聯繫的線索。 

※中國導引和印度瑜珈看似有點像嗎?

雖然從以上兩個唐代出現的例子指出中國的導引有受到印度的影響,但經過學者認真的考查文獻和比對後,發現印度人與中世紀中國婆羅門教姿勢的對應並不完美匹配,如在上面引用的兩個案例中。美國的漢學家 Livia Kohn就曾經對瑜伽和導引之間的一些廣泛的概念進行更精細的比較。她指出了一些趨向相同的地方,最顯著的形式是呼吸練習或姿勢,但最終得出的結論是,這些系統完全不一致,正因為中國導引和印度瑜珈在出現和發展不同的背景下,對於身體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事實上,中國導引和印度瑜珈是在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背景下,產生交互影響卻又各自獨立發展的。例如悉達(Siddhar)的傳統文件證明與中國或中國大師有聯繫,通常是密宗, 將道教觀念或實踐傳入印度,結合土生土長的形式然後傳播開來。Haṭhayoga 尤其顯得已經通過密宗吸收道家及煉金術,然後將它們與呼吸和姿勢相結合。又例如早在 1949 年,Filliozat 就敏銳地提出,與印度瑜伽練習一樣,更多印度的思想可能在 4 世紀到 7 世紀之間進入中國,通過佛教的載體傳播開來。與之相同,中國的觀念同樣可以容易地從另一個方向越過喜馬拉雅山傳到印度去。

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有沒有“中國瑜伽”這樣的東西?或者,更多準確地說,印度的體式在歷史上有沒有傳到中國並與人互動?並改變了修身養性的本土傳統? 在當前的基礎上知識,雖答案有點模棱兩可,但可以確定的是中國和印度不只在宗教甚至在文化醫學等等各方面是一直在相互交流也相互影響的。

Most Popular